【2019 BDCG】全景基因数据开辟肿瘤早期ctDNA的新应用

基因检测和液体活检技术在肿瘤晚期的应用已非常成熟,但其在肿瘤围手术期及早筛领域却未能充分发挥作用。吉因加第四届肿瘤基因大数据年会 “肿瘤基因数据推动临床新应用”分会场,专家们围绕肿瘤早期ctDNA检测技术的应用,以及肿瘤精准医疗临床实践展开了探讨与分享。小编接下来带大家回顾一下要点。


1576461170325071862.jpg

解放军总医院 曾强教授


1576461222401010495.jpg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张新教授


该会场由解放军总医院曾强教授和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张新教授担任主席,两位教授分别致辞并开启了精彩的学术汇报环节。


肿瘤围手术期基因数据与临床价值


1576461794771086953.jpg

海军军医大学附属东方肝胆外科医院周伟平教授(左)和北京医院赵赟博教授(右)主持


1576461856275005111.jpg


李力人教授:ctDNA可有效识别肿瘤寡转移状态,改善患者的预后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李力人教授介绍了非转移性结直肠癌新型预后指标探索。如何判断结直肠癌的预后,一直是业内讨论的热点,临床在此领域已经找到了一些marker用于预测,包括通过分子分型的手段,将结直肠癌分为三个亚型,免疫型、经典型、间质型,并联合临床风险评分(CRS)进行预测的方法。然而,临床实践发现,本应获得更好预后的高CRS评分+免疫型患者,真实预后并不好,预后评估指标仍需进一步完善。李力人教授引入肿瘤“寡转移”概念,介绍了术后ctDNA用于结直肠癌预后指标的可行性。吉因加数据显示ctDNA阳性的患者比阴性的患者预后要好,这与国际上的系列研究一致。李教授表示,结直肠癌I~IV期可能都存在“寡转移”的状态,通过ctDNA识别肿瘤是否为“寡转移”,可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


1576461896083065794.jpg


易滨教授:ctDNA对于胆道癌精准治疗决策、术后复发监测均具有提示作用


胆道肿瘤根据与肝的关系,分为肝内胆管癌、肝外胆管癌及胆囊癌,因为发病部位的不同,其临床表现、治疗方式和基因特征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海军军医大学附属东方肝胆外科医院易滨教授致力于胆道肿瘤的诊治,本次会议他分享了胆道肿瘤分子特征对患者手术方式和预后的提示。国外目前已有通过围手术期ctDNA检测提示肿瘤进展或局部进展的研究,该研究在基因特征、突变基因与年龄的关系和用药提示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数据均基于欧美人群。易滨教授介绍了与吉因加合作,通过1021 Panel对围手术期ctDNA进行检测,观察对胆道肿瘤分期及辅助治疗方面的作用,以及对中晚期肿瘤的疗效监测效果。研究发现,ctDNA可体现胆道肿瘤病灶组织基因变异信息;ctDNA对于精准治疗决策、术后复发监测均具有提示的作用。


1576461944552046210.jpg


徐琰教授:ctDNA对局部晚期/早期乳腺癌用药方案、疗效预测及预后评估价值显著


NGS和液体活检技术的发展,为晚期转移性乳腺癌提供了多种治疗方案,但早期及局部晚期的乳腺癌新辅助/辅助治疗方案、预后精细分层及疗效检测均进展缓慢。陆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大坪医院)徐琰教授结合临床研究及病例,介绍了ctDNA在乳腺癌新辅助/辅助治疗用药方案、疗效监测以及预后精细分层中的作用。在围手术期药物治疗探索中,分子指标可以辅助临床找到潜在获益人群。此外,研究发现,新辅助治疗后ctDNA的含量能够有效提供疾病残留和pCR的信息,这对于疗效是有力的参考依据。术后ctDNA是乳腺癌的预后标志物,根据吉因加的数据,ctDNA阳性率在Her2阳性患者和三阴患者中阳性率显著高于Luminal型患者。ctDNA 用于早期肿瘤的预后评估及疗效监测具有很大的潜力,值得深入探索。


1576462000110028670.jpg


王栋博士:术后ctDNA可提早预测肿瘤患者的复发情况


肝癌的早期诊断对于提高临床疗效有重要的意义,ctDNA广泛应用于多个癌种的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估,那么ctDNA在肝癌的围手术期具有怎样的指导意义?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的王栋博士为我们做了系统的介绍。王栋博士与吉因加合作进行了一项肝癌围手术期ctDNA的应用价值及临床意义的研究,通过采集手术组织和术前、术后以及复发的血液样本,通过基因检测判断基因突变类型、微血管侵犯(MVI)、预后以及术后管理等。研究发现,81.6%(40/49)术前血液中可以检出ctDNA,且高频突变基因列表与组织检测结果吻合,多因素分析术前血ctDNA可以预测肝癌MVI发生风险。术后ctDNA连续监测,可提前8个月发现复发,指导患者术后管理或者术后随访策略。


1576462062771000325.jpg


问题1:靶向和免疫治疗前移至围手术期,临床上哪些患者适合这些治疗?

问题2:多个癌种数据证实,术后血ctDNA阳性患者的预后更差,这些患者应该加强治疗吗?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朱大兴教授: 我们恰好有一例吉因加检测的局部肺癌患者,通过术前和术后ctDNA的检测稳定了病情。可以说,吉因加ctDNA的检测平台,还是比较可靠的,ctDNA在判断预后和疗效方面是有参考的价值的。另外,我认为靶向和免疫治疗应用到晚期肿瘤的治疗更有效果和意义。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严俊教授:目前临床针对四期肿瘤患者,主要采取手术切除,新辅助治疗或转化治疗等方式,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多由于临床研究需要。ctDNA在肿瘤三期患者的诊疗中,将会有很好的应用,但个人认为需要通过临床研究将其量化,建立临床应用模型会更有意义。


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何元兵教授:作为呼吸科的一名医生,我们接触了很多合并其他病种的患者,这部分患者组织活检有风险,ctDNA的检测要便捷很多,此外,ctDNA对于手术病人预后评估要早于影像学,这一点对于病人的早期干预非常有意义。


内蒙古自治区肿瘤医院冯立教授:目前,针对结直肠肿瘤的患者,我们术前没有采用新辅助治疗,在围手术期,我们做转化治疗要多一些,但后面也将逐渐放开,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ctDNA可以提前知道患者的进展情况,进行早期干预对于临床是很有意义的方法,值得继续探索。


天津南开医院黄景陶教授:在临床实际过程中,我们会根据患者的基因检测结果、检测双阳性、患者的经济情况、医保政策等方面考虑是选择靶向治疗或是免疫治疗。ctDNA检测目前较大范围的在临床上应用,研究表明ctDNA会早于影像学发现肿瘤进展,如果出现阳性,可提早采取更积极的措施。


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袁颂华教授:妇科肿瘤预后都比较差,听了ctDNA 在各癌种中的应用介绍,我们或许可以考虑在妇科肿瘤中应用ctDNA,为妇科肿瘤的用药方案、疗效监测、风险分层及预后评估提供帮助。


从治到防 防治一体


1576462163125092196.jpg

解放军总医院曾强教授(左)和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朱志图教授(右)主持


1576462240991019425.jpg


肖斌毅博士:结直肠癌的精准医疗从遗传性肠癌筛查开始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肖斌毅博士,从遗传性结直肠癌的筛查研究和以其为基础的精准医学实践两方面,分享了肿瘤遗传风险筛查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基于中国结直肠癌患者多为直肠癌,且发病年龄早于西方10-12年,肖博士提出两个疑问,即“国人结直肠癌的遗传背景不同于西方人群?”和“国人遗传性肠癌发病不同于西方人群?” 。其所在的团队已经针对这两个问题开展了三项临床研究。研究发现中国人群林奇综合征发病率处于世界高发水平、基因突变谱有别于西方国家,同时全外显子胚系突变筛查能够检出更多可干预突变。肖博士在报告中也介绍了其所在团队和吉因加共同开发优化的遗传风险评估小程序,以其权威性、全面性、便捷性和实用性,有效提高了遗传性肿瘤筛查的效率和准确性。


1576462302027053775.jpg


张凯教授:cfDNA技术在肿瘤早筛方向的应用渐行渐近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张凯教授的报告题目为《cfDNA肿瘤早筛国际数据分析及应用方向探讨》为题,分享了cfDNA液体活检技术在肿瘤早筛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及思考。张凯教授指出我国肿瘤患者五年生存率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的巨大差距,而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是降低癌症死亡率的有效手段。此次报告,张凯教授以肿瘤早期筛查的不同技术策略为切入点,从突变、甲基化、WES、CNV、蛋白等单指标或多指标的国内外研究数据逐一解读,剖析不同技术策略的肿瘤早筛方面的优劣势。张凯教授提出,每种指标都存在技术天花板,单一指标在不同癌症、不同癌症亚型的检测敏感性上存在较大差异(例如肺鳞癌、肺腺癌),多个指标甚至多个维度的联合筛查或许肿瘤筛查在现实应用的方向,并提出了在国内肺鳞癌早筛技术的猜想。


1576462353920058661.jpg


徐亚平博士:吉因加构建基于ctDNA技术的泛癌种早筛模型


吉因加徐亚平博士在《基于真实世界中国癌症患者循环肿瘤DNA的基因组研究》的报告中,汇报了吉因加基于循环肿瘤DNA(ctDNA)技术的万例中国肿瘤数据的回顾性数据挖掘的成果。该研究纳入13408例肿瘤确诊患者,分别对血浆和血细胞进行高通量测序。检测结果显示,整体检出率77.2%,在消化系统肿瘤(胃、肠、肝、胰腺),妇科肿瘤(卵巢、子宫内膜)均有较好的检出。筛选入血能力较强且发病率死亡率高的九个重点肿瘤进行分析,九个癌种整体检出率78.1%,与国际报道数据基本一致。同时,针对ctDNA白细胞克隆性造血突变进行统计,构建中国人群大规模克隆性造血突变集,有助于过滤克隆性造血突变,提高测序的准确性。在大样本量的回顾性研究之后,徐博士也介绍了解放军总医院健康管理中心主持开展的国内首个基于中国人群前瞻性ctDNA泛癌种筛查多中心临床研究(PREDICT)项目的研究进展。


肿瘤精准检测临床实践及病例发掘


1576462445814052781.jpg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胡兴胜教授(左)和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姚煜教授(右)主持


1576462539421071562.jpg


孔晋亮教授:双ALK融合极为罕见,临床诊疗应进行综合分析做出治疗决策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孔晋亮教授分享了一例肺腺癌PRKCB-ALK和EML4-ALK双ALK融合患者的诊疗过程。双ALK融合的肺腺癌患者在真实世界中极为罕见,几乎每一例都是“无先例可循”,需要临床研究者根据患者的基因分子特征、临床特征以及类似报道,综合分析做出治疗决策。患者采用克唑替尼一线治疗后出现耐药,孔教授分析,双ALK融合患者耐药方式可能区别于单融合,双ALK患者的耐药模式可能是由于治疗中,某个ALK融合的消失,导致了TKI治疗的敏感性降低,临床诊疗过程中需结合更多的案例进行总结。该案例采用了吉因加1021 Panel检出,其全面的设计能够帮助临床发现少见伴侣基因,为患者找到靶向用药机会的同时兼顾临床基因数据挖掘。


1576462585373038274.jpg


仲佳教授:ALK通路再回首,热点依旧,争议已去


ALK阳性的NSCLC虽然比例低,但我国每年仍接近39000例新增病例,且患者以年轻人居多,探索ALK通路的诊疗意义重大。在肿瘤新理念的引导下,ALK通路的奥秘近两年也相继被揭开,2018年,克唑替尼奋战5年,终于6月份迎来塞瑞替尼NMPA获批用于二线适应症治疗,8月NMPA再次获批阿来替尼,开启ALK+ NSCLC治疗新时代。2019年,临床专家们也取得了不俗的战绩。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仲佳教授依次盘点了更新阿来替尼PFS和OS的ALEX研究、分析布加替尼对比克唑替尼一线治疗疗效的ALTA-1L研究、布加替尼疗效分析的J-ALTA研究、更新阿来替尼后线数据的ALUR研究、恩莎替尼二线研究、以及日本一线克唑替尼对比阿来替尼真实世界疗效分析和美国ALK阳性患者真实世界治疗现状及疗效分析。


1576462638897026997.jpg


陈正堂教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不良反应(irAEs)也不容忽视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在多个瘤种及众多临床研究中均已证实取得惊人疗效,然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是一把双刃剑,免疫相关的不良反应(irAEs)也不容忽视。ICI治疗后,部分患者会出现免疫失衡,累及正常组织出现自身免疫样的炎症反应或引起相应器官的相应症状。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新桥医院)陈正堂教授分别介绍了irAE的临床特征及临床管理。irAE累及机体器官组织广泛,不同检查点抑制剂的irAEs出现的时间不同,毒谱有别且毒性相加,虽整体可控,但有致死性。irAE的临床管理,强调预防和评估,正确使用激素和对症处理,综合施策,加强护理照护,分级管理。


1576462680328087809.jpg


问题:临床病例数据挖掘形成学术产出的难点在哪?我们如何建立起高效的数据挖掘合作机制?


新疆军区乌鲁木齐总医院卢宁教授:我认为目前的难点在于如何实现医生、患者和基因检测公司的三方共赢,医生首先要确保患者资料的真实性,基因公司则要严格确保基因检测的准确性。医生与基因检测公司的紧密合作,才能最终确保为患者提供一个最佳的治疗方案。


新疆自治区人民医院杨杰教授:今天我们看到众多的临床专家和吉因加合作的原创研究成果亮相,给我们带来了很大启发。所以,我认为临床专家与数据分析平台的合作要更加密切,才能进一步推动肿瘤精准医疗的进一步发展。另外,建议基因检测这样高端的技术也向基层下沉,为地方的肿瘤患者提供帮助。


山西省肿瘤医院崔灵芝教授:我们地方医院接触的瘤种多,数量少,对于临床数据挖掘比较困难。通过多个团队的合作,选择好的基因检测平台,如大Panel,将更利于临床数据的挖掘。此外,基因检测如何能同时保证质量,又能惠及更多患者也是我们比较关心的问题。


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卢强教授:首先,我认为目前的基因检测要做好整体规划,统一检测标准。其次,目前基因检测行业百家争鸣,相互之间数据的互通性还需要加强,才能更加有利于临床数据的挖掘,促进精准医疗的进一步发展。


丽水市中心医院王永辉教授:肿瘤精准治疗离不开基因检测,但目前的难点在于,基因检测发现的罕见突变,临床循证医学依据并不高。此外,如何精准预测免疫治疗的不良反应也非常重要。如果目前基因检测数据能共通,那我们通过中国人的基因数据进行研究,或许有更大的发现。


最后,会议主席张新教授为大会做简要总结,他肯定了吉因加的全景肿瘤数据挖掘理念,及其在临床应用中的探索,并期待未来,吉因加能够与临床专家继续紧密合作,挖掘出更多有利于临床应用的数据,促进肿瘤精准医疗的发展。